时间:2018-03-15 【字号 小 中 大】 分享到:
关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海南省反诈骗中心揭秘四类侵财骗局教你维权
时值“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电信诈骗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失又将成为投诉热点。为了帮助广大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3月14日,海南省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揭秘四类侵财电信诈骗骗局,传授维权方法。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足不出户在网上购物交易。但是,网上交易存在不可实地挑选商品、不能当面验货等诸多不确定因素,随之而来的交易安全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各类网络陷阱不断升级,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打着网络交易的幌子通过虚假短信和电话进行电信诈骗的事件也层出不穷。消费者需要提高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骗术一
内部买手机提前交订金
前不久,海口市民黄小姐在某网购平台看到一条“从内部购买iPhoneX手机”的消息,售价远低于市场价,她马上加了对方微信,预订了3部iphoneX手机。谈妥价格后,对方称内部购买名额有限,需要支付预订金。为了能以优惠价格买到手机,黄小姐按照对方要求,通过微信将2.1万元预订款转给了对方。不料,转款后对方便再也联系不上了,黄小姐这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防骗支招: 时下,网购因其便利性而备受市民欢迎,各类网络交流平台上的微商十分活跃,但是目前规范微商经营行为的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不法分子抓住监管存在的漏洞,实施违法犯罪。警方提醒,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或微商购物时,应尽量选择有实体店、比较熟的微商,要求其提供进货单据、营业执照等证明,仔细确认后再消费,并注意保留银行汇款单等交易记录,同时不要有贪图小便宜的心理,谨慎购买远低于市场价的商品。
骗术二
货到付款快递不请自来
日前,未在网上购买任何东西的张先生收到快递小哥送来的一尊财神,货到付款39元。让张先生十分尴尬的是,这尊木雕不仅做工粗糙,也找不到卖家退款退货,快递公司也拒绝对此事负责。无独有偶,冯先生也收到一个快递包裹。包裹的外包装上贴有双面胶贴纸,上写有“代收39元”。冯先生的家人没多想就付了39元并签收了包裹。冯先生回家后,想不起自己什么时候在网上买过东西,便打开包裹查看。发现包裹里是两瓶洗发水,瓶子上全是英文,没有任何中文标识。洗发水打开后,气味刺鼻,是彻头彻尾的劣质“三无”产品。
防骗支招:货到付款金额不多,很多人好奇,是不是朋友送出的惊喜。这样不请自来的快递一签收,就默认你已经检查并接受包裹,无法联系快递公司追回损失。你付款签收之后,寄件人就会通过快递公司收到货款,其骗财的目的已然达成。
防范这类诈骗陷阱,对于货到付款的快递包裹一定要谨慎签收。若“到付件”不是自己在网上购买的商品,尤其是那些完全陌生的包裹,要果断拒收。根据相关规定,签收货到付款快递包裹时,收件人可以先开件查验,如果发现包裹内并非自己购买的东西,有权拒收。
骗术三
复制手机卡的老骗局
一个谎称可通过复制手机卡监听手机的骗局,竟然骗走吴小姐近3万元。吴小姐最近和男友闹矛盾,恰巧收到一条短信:“专业复制手机SIM卡,可全天候监听、监控他人手机短信或通话内容。咨询电话652×××××”。她随即拨通电话并告知了对方男友的手机号码,对方很快用“男友手机号”回拨了过来。信以为真的吴小姐先后向对方支付了1000元手机卡制作费和一部配套手机购买费1.28万元。但她累计向对方转账近3万元后,却始终没有拿到手机卡和窃听信息,反而陷入极度恐慌之中。
防骗支招:从去年开始,运营商力推手机实名制,从源头上杜绝仿造、冒用手机卡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潜在危险。在没有原卡的基础上复制手机卡是不可能的。想要辨别手机卡是否真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回拨”:接到对方的来电后先挂断,重新拨打来电显示的手机号码,如果发现是空号,可挂断,确认为诈骗电话。
骗术四
“机票改退签”骗你没商量
海口的黄先生接到一条“航空公司”发来的短信,称黄先生即将乘坐海口飞往北京的航班由于机械故障已取消,需要拨打退票电话进行改签或退票。黄先生立即拨打短信上的电话号码与对方取得了联系,并提出了改签要求,接电话的“客服”说黄先生的个人信息已与航空公司财务中心绑定,代码和个人信息需要一致,要求黄先生必须使用网银完成退款,这样才能保障改签成功。按照对方的要求,黄先生在电脑上先输入银行卡账号、密码,又按照对方要求在付款栏输入对方提供的“验证码”,当黄先生操作结束后,发现自己银行卡里的钱被转走了2万元。
防骗支招:购买机票要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客服电话、机票代售点等正规渠道,不要使用陌生的票务网站。网络购票时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切勿向陌生人透露银行卡号、验证码、余额等信息。在收到类似提供机票退改签等服务的短信时,应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确认,不要盲目相信来路不明的信息,不要拨打短信发来的陌生号码,更不要按照对方要求转账。
海南省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提醒——
克服贪利思想
勿轻信陌生电话和短信
切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轻信中奖、低价商品、低利率网络贷款等来源不明的虚假信息,遇事一定多了解分析,辨别真伪,克服贪利思想,以免上当受骗。
注意避免个人资料外泄,不要轻信陌生电话和短信。当接到疑似诈骗电话或短信时,要注意核实对方身份,尤其是对方要求向指定账户汇款时,不要轻易汇款,应第一时间与家属商量或咨询公安机关。接到陌生电话、收到不明来源的短信,做到不信、不回、不转账,如遇到电信诈骗,请立即拨打110或到附近派出所报案,并及时收集保留转账截图等证据,配合公安机关办案取证。
海南省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的“3·15”晚会现场,央视主持人现场模拟电话诈骗场景,从早期“猜猜我是谁”的套磁式诈骗,到掌握用户丰富个人信息的“十面埋伏”的精准式诈骗,虽然诈骗手段不断升级,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后的防范底线是不能通过银行卡账号转账。
另外,消费者可以通过微信关注“海南省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防范电信诈骗的知识和近期新型电信诈骗手法的预警通报。
(本报策划/良子 撰稿/良子 王晴 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