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4-21 【字号 小 中 大】 分享到:
保亭创新发展模式建设美丽乡村
生态红利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保亭三道镇什进村。 本报记者 武威 摄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昌水库。 本报记者 袁琛 摄
顺着一条条整洁的水泥路走进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什进村,沿途花香扑鼻,一排排黎族风情的别墅坐落在槟榔林中,让人流连忘返。“从茅草房到小别墅,什进村今天的巨变,是过去村民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村民董开精感慨地说。
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保亭正构建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向着“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的目标努力。通过推进全域旅游,保亭走出了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607户2549人吃上旅游饭,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就业脱贫。
严控地产项目——守住青山绿水好生态
远处的七仙岭在云雾中仙气缭绕,连风都充满了绿意的气息,紫荆花点缀着青山绿水,行走在保亭,总是给人不一样的享受。
宁愿放弃地产增收,也要守住一草一木,这是保亭的发展思路。据了解,保亭已连续两年多未引进任何一家新的地产企业,项目开发的生态关口把得更严,供地节奏大幅放缓。同时,该县先后出台了实行林地、环保审批“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新增项目的容积率,在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上融入当地黎苗文化元素等一系列房地产开发规定,引导房地产业优化结构,向特色化、高端化、精品化趋势发展。
这一思路也得到房企的认可。相关房地产企业负责人认为保亭倡导的高端精品理念非常合理,房地产企业应该主动适应保亭政策,同时在设计、建造上强化对保亭特色生态文化资源的吸收。
“保亭全县的森林覆盖率是85.2%,生态就是我们的金饭碗。我们不能竭泽而渔,要坚决避免房地产拥挤给生态保护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借助这些举措,倒逼产业优化结构,向高端化、精品化发展。”保亭县委书记王昱正表示。
什进村样板——村企合作,美了乡村富了村民
地方不算大,人口不算多,有热带雨林,有天然温泉,有浓郁的黎族、苗族文化,发展全域旅游,是保亭最好的出路。
初夏的什进村,微风拂面,村道两旁水稻,刚刚抽出新芽,青翠欲滴,在群山环抱之间,衬托出远处的错落有致的别墅村落,更显得格外美丽。“做梦都想不到,短短几年之间,我们村里大变样,新楼房住进去了,腰包也鼓起来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都是因为村企合作,我们跟着一起发展,村里人吃上了旅游饭。”什进村小组组长董亚导告诉记者。
什进村,原本是很普通的黎村,是当地政府引入企业策划旅游景区,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发展契机。什进村与槟榔谷景区通过“大区小镇”旅游新模式,让村民深度参与旅游开发,村民当员工、分楼房、管理客房,收入节节高。
在该模式下,景区与什进村共同协作,农民出地,企业出钱,政府协调,建设美丽新黎村,让周边农民不离乡、不误田、不失地、不失业、保增收。使得景区就在黎村中,黎村就在景区里,村民既是主人又是景区的员工,景区与黎村相互依存。
搞全域旅游,要点、线、面结合,整体规划,全面建设。这些年,保亭坚持一手抓大,一手抓小。利用丰富多彩的热带雨林和黎苗文化资源,开发几个大的示范性景区如呀诺达、槟榔谷等,吸引了大量游客,民宿、农家乐、特色食品等旅游产业链越拉越长,美了乡村,富了农民。
打造特色村寨——奏响乡村旅游脱贫“三部曲”
或攀爬于青山之中,或嬉戏于绿水之滨,或劳作于涌动的稻浪之间,或露营于柔和的星空之下。保亭三道镇番庭村,正在成为旅游新景点,“陶醉”着八方来客。然而,这座“天生丽质”,毗邻呀诺达、槟榔谷两大景区的村庄,却一度陷入发展困境,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有1000余元。
番庭村,如何翻身?如何让青山绿水变成致富的资本?经过思考研究,番庭村奏响了乡村旅游脱贫“三部曲”:从危房改造、美化绿化让青砖碧瓦成景点美色,到成立合作社打造乡村旅游,再到夯实特色产业门前淘金,引导着村民、特别是贫困户走向脱贫致富路。
截至目前,保亭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特色”的思路,已建成布隆赛、番庭村、甘什村等一批美丽乡村。2016年完成保城镇什办村、六弓祖烈村等13个文明生态村的新建及改造升级工作。
同时,保亭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运作模式,在已建成的休闲农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农旅深度融合的特色田园综合体,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创建。
美丽乡村,规划先行。为进一步推动保亭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高端乡村旅游产品,保亭已编制完成《保亭县美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水尾村、大田村、什治村、南新村等一批试点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工作,正在着手编制南好村、什慢村等村庄的规划设计工作,按照“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全面推进、配套建设、突出特色、持续提升”的要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记者 贾磊)